缝纫机进军东南亚市场 进退两难?

添加时间:2013-7-11 11:41:04 来源:sewworld.com

      近年来,由于我国制造业的各项成本不断上涨,特别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纷纷向内陆省份或者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寻找新的生产基地。据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6%,而中国的这一增长率同期不到8%。东南亚地区对于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力如何?转移后的制造业是否适应当地的生存法则?

      “东南亚”指亚洲东南部,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廉价的劳动力是吸引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主要因素。但是省下的人力成本是否足以弥补在其他方面的不足而造成的损失呢?在廉价的劳动力背后,企业还需要面对的是当地的征地难、土地成本高、工人效率低、产业配套不足的种种现实问题。


       虽然工资低,但效率太差

       “我以前在印尼开过工厂,但是因为感觉那边文化差异太大,工人工作态度普遍懒散,而各种配套也不是很完善,比如你要找个PU革,有可能采购不到你想要的,所以最后撤了回来。”经营茂福鞋业工厂的梁日昌认为。目前被公认的是,中国劳动者的素质和产出率都高于新兴的东南亚国家。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一样,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民族性格决定了更适合制造业,同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工人的熟练程度远高于东南亚这些新兴的经济体。据庞锦峰透露,阿迪达斯在越南的工厂里,有一批中国技术骨干,被派往越南作为技术指导来保证其在越南工厂的运作。

   
      缝机进军东南亚

      当纺织服装等制造加工业向东南亚转移后,作为配套设备的缝制机械行业也敏锐地嗅到了市场的商机,开始关注东南亚市场甚至已经有了具体的行动。不过大部分的缝企对于东南亚的市场还是持以观望的态度。许多缝企考察了东南亚市场后觉得东南亚市场的劳动力的最后算下来也不便宜,因为他们工作效率很低。因此,企业家们在考察后对开拓东南亚市场持谨慎的态度。但一些规模较大的经销商对东南亚市场早在几年前就有所涉足,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宁波的友诚公司在柬埔寨成立了分公司,而深圳的鸿达制衣公司则在孟加拉等国开展业务多年了。可以确定的是我国缝企目前的生产和销售的业务并未在东南亚大规模展开,据海关总署的数据表明,我国缝制机械产品出口的目标市场在过去的一年里占前两位的是日本、美国。

       不过也有一些海外的缝企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将原来在中国的生产业务向东南亚转移。著名的缝纫机品牌企业——日本的兄弟工业公司在今年的2月25日宣布,将在越南成立子公司生产工业缝纫机。这是兄弟工业首次在越南建立生产基地。此举旨在将集中于中国的生产分散到人力成本较低的越南。该子公司于4月成立,2014年5月开始生产。兄弟工业今后将在越南海阳省的工业园区确保2.57万平方米的用地。初期投资金额约2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3亿元)。该公司的工业缝纫机目前几乎全部在中国生产。


       缺乏产业配套 当地市场空间十分有限

      富怡集团董事长李晋宁对于向东南亚转移的问题的看法是东南亚的服装加工业,比起南亚地区,确实有基础。但是,比起中国同行来,还是差很多,中国企业外迁的条件还不成熟。富怡在东南亚市场的销售一直平平,每个国家都有代理,但是整体业绩不起不落。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杨晓京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做好充分、全面的准备,包括要对目标市场的产业配套环境、劳动力素质、经济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有深刻的认识和准备。我认为,目前缝制机械企业应该关注东南亚的发展,做好商贸网点提前布局的准备,而不是制造业的大规模进入。


       在廉价劳动力的背后

       尽管“中国制造”遭遇了“东盟制造”的挑战,但专家普遍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业仍然具备强大优势,我国在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的制造业产业链以及劳动力素质仍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一,东南亚所有国家加一起人口仅有5.6亿,劳动力市场总是水涨船高。第二,除了中国好像哪儿都能罢工,哪儿都不那么安定。第三,外资企业目标市场是中国,中国消费者可以接受欧美原产的产品,可以接受在中国生产的外资品牌的产品,怕难以接受东南亚小国产出的外资品牌的产品。第四,外资品牌额外的运输成本以及库存资金成本会相对提高中国品牌的竞争力。第五,丧失供应链配套以及物流配套等好处,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以及时间成本会大幅度提高。

      此外,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法律体制还不尽完善,又普遍处于转型期,投资东南亚需要更充分的风险准备。这要求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不仅要特别注意土地所有权和环保问题,努力做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加强同当地社区、民众以及媒体的沟通,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要搞清楚项目有可能牵扯到的利益链,通过公益项目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动民众生活水平提升。一个能够与当地经济融为一体的投资者,就一定能够站得住。